第十八章:用更详尽的思维来学习中医(2/4)
“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世间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人体的生理机制有法则;疾病的形成同样也有法则……
我们谈医论道,论的就应该是“法则”,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法则!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说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从道的角度看,谈的是事物间的普遍规律,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的,这些基本的法则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同时如果能将其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则意义重大。
比如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降压,其实“高”与“低”同时存在,在血压高的背后,隐藏着血压低!可能有人会问,血压低从何说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类患者来分析来体会“低”的地方:
第一类患者: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脑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虽然血压高,但自觉症状反而不明显,如果单纯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正常了,病人反而头昏加重。治疗时寻找到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病人的高血压就能治愈。这类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的病变,通过辨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自然就好了。
第二类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较差。外周的供血较差,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外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一般舒张压高,单纯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差,纵然血压正常了,头舒服了,但四肢却乏力,有的甚至手足发麻。这类病人大多痰湿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过健脾化痰、活血通脉来治疗,外周血液供应好了,血压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类患者,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阴不函阳,肝阳上亢,出现血压高,镇肝平肝的同时补养下焦,才是治疗的根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与低、虚与实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寻求最优解,才能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医学之法则!
我们再来看一对:“寒”与“热”!
当病人向我们说“热”、“上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考虑开清热的药物,其实在“火”的背后是寒!患者体内一定有地方有寒,因为正常人体的气机会对流,寒与热之间是可以平衡的,试看经常吃冰糕、喝冷饮的人,凉物天天吃,还是叫热,吃得月经不调了,吃得下肢发凉了,胸中还是燥热。其实患者胸中躁动的热量,正是人体的阳气,如果我们能将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来散自身之热,岂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为什么患者自身不能寒热对流,找到失调的脏腑,针对这些根本问题治疗,不是见热治热,见寒治寒。有时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时候疏通经络就可以散寒;有时候用药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时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导火运行……术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关键,一味追求术是舍本逐末!
经常有病人和中医说西医治疗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作为中医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见火就下;见虚就补;见实就泻;见血压高就用镇肝药……这与一般西医“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又有何分别?
高明的西医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会治本,比如通过抗凝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比如通过治疗胃病来治疗心脏的不适……
任何学科到了一定的高度,达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说同是治病的“西医”和“中医”。一个真正的西医大家,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他会借用中医的思维来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灯医学】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八章:用更详尽的思维来学习中医〗地址https://wap.s288.org/133_133118/7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