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回尉繚主兵郑国上书仲父饮鸩桓齮败逃(4/5)
求救,犹豫半晌。其实魏久附于秦,秦王政有意救魏,以表自己仁义之心。可是,当前秦军之主力,在王翦、桓齮、杨瑞和的率领下,正在与赵国大战,兵马一时难以调回。故而犹豫。可又不能眼看着楚国将魏国灭掉,使楚国强大起来,成为自己一统天下的绊脚石。秦王政思虑再三,决定命辛梧为大将军,征集与魏、楚相邻的四郡兵马,援救魏国,同时,传旨命王翦、桓齮、杨瑞和从赵国撤军回援。楚令尹李园闻报,辛梧率秦军前来援魏,不久,又闻报秦已经开始从赵撤军回援,因而不敢与秦军力战,只好停止伐魏,撤军而回。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秦王政为了进一步压住赵国的势头,命桓齮为大将军,再次兴师二十万伐赵。此时刚刚即位不到二年的赵王迁闻报是大惊失色。
这位赵王迁的生母赵悼倡后原是***后来被赵悼襄王纳为妃子,生下儿子,取名为赵迁。赵悼倡后深得赵悼襄王的宠幸,因此,蛊惑赵悼襄王废掉正妻所生的长子赵嘉的太子之位,立赵迁为太子。待赵悼襄王故去,太子赵迁便继承王位。而赵王迁不但昏庸无能,还向来以品行不端闻名赵国。当闻报秦军伐赵,只好命扈辄为大将军,率二十万大军迎击秦军。
扈辄所率赵军在数量上与桓齮所率的秦军不相上下,但赵军屡败,皆有惧秦之心,特别是主将扈辄,对桓齮甚惧之。秦、赵两军大战于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赵军再次大败,秦军斩首赵军十万之众,主将扈辄亦战死。桓齮指挥秦军很快攻取了平阳,紧接着又攻取了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
桓齮乘得胜之师,继续深入猛攻赵国,很快攻取赤丽,直逼宜安。赵王迁闻报赵军大败,扈辄战死,不仅仅丢了平阳、武城,如今赤丽又失,宜安危机,都城邯郸的门户大开,有亡国之危矣!不由得大惊失色,不知该如何是好,连忙召集群臣商议破敌之策。对群臣说:“今老将军庞煖故去,何人为将以敌秦军乎?”这时,相国、春平君献策说:“大王勿虑也。今老将军庞煖虽年迈故去,但李牧将军尚在,足以抗秦矣!”赵王迁闻听心中稍安,立即命春平君为使,前往赵国的北境代郡,召李牧率雁、代兵马回援邯郸,以敌秦军。
这位李牧非同小可,乃赵国柏仁人(今河北隆尧县一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常年驻守在赵国的北部代郡、雁门郡防御匈奴的侵扰,使赵国无匈奴之忧,无后顾之忧,全力对付秦国的侵扰。如今赵国已无良将,赵王迁只好命李牧为大将军,率边塞兵马回援邯郸,以拒秦军。
李牧接到赵王迁的旨意,心中也很紧张,自己虽曾征伐燕国,抵御匈奴,屡战屡胜,但毕竟没有直接与强悍的秦军征战过。但表明上装作无所畏惧的样子,鼓励将士们,不要被秦军表面上的强大所吓倒,只要英勇奋战,一定能战胜秦军,使赵军将士士气大增。
当李牧率领二十余万赵国边塞兵马回到内地,闻知桓齮率领的秦军已攻取赤丽,正在围攻宜安,知秦军势头正盛,不能与之力敌,便悄悄地将主力埋伏在肥下(今河北晋州市西)一带,以一部赵军援救宜安,力图将秦军主力引诱到肥下的埋伏圈内,聚歼之。
而桓齮闻知赵军前来援救宜安,唯恐受到内外夹攻,两面受敌,便集中秦军主力,迎击赵国援军。而赵军受李牧之命,不与力战,且占且败,将桓齮的秦军主力一直引诱到肥下。然后,秦、赵两军展开大战,由于桓齮低估了李牧的力量,身受重围,秦军大败。桓齮率将士奋力杀出重围,再看身边的将士已所剩无几,所率十万秦军几乎是全军覆灭。桓齮心情沮丧,如此败军辱将,损失掺重,回秦何以面对秦王,思虑再三率领几名亲随逃奔燕国而去。而李牧重新收复赤丽、宜安。赵王迁闻报,李牧大胜秦军,心中欢喜,封李牧为武安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秦史通俗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08回尉繚主兵郑国上书仲父饮鸩桓齮败逃〗地址https://wap.s288.org/210_210623/102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