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10/15)
被雷火消灭,老天都容不下他。昔日一手遮天的董卓,竟落得如此下场。可以说他是死于夫人之手,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野心,也可以说他是亡于历史的趋势。虽然《三国演义》有三分虚,不能和真实的历史相论,但是历史和这还是相差无几。从以上分析中,董卓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算是较为清晰了。他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少,也花了格外多的心思在算计上,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终究还是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在当时尔虞我诈的硝烟年代,是非成败只是一场空。
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注释】
徼守:巡逻守卫。
膂(l)力:体力。
双带两鞬(jin):带着两副盛箭的器具。鞬:马上盛弓矢的器具。
【译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他生性粗犷而又有谋略。年轻时曾游历羌人的聚居地,广交部族首领。以后回乡耕田,众部族首领中有和他来往的,董卓就为他们宰杀耕牛,和他们一同摆宴设乐,首领们被他的热情所感动,回去收罗千余头的牲畜送给他,董卓也因此以豪迈侠义闻名。后来他担任州里兵马掾,经常巡逻守护边塞。董卓力量过人,可以同时带着两副盛箭的器具,在快马上左右开弓,羌胡地区的人们都十分畏惧他。
【原文】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稍迁西域戊己校尉,坐事免。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注释】
羽林郎:皇帝的侍从卫士,经常由良家子弟担任。
【译文】
桓帝末年,他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跟从中郎将张奂担任军司马,共同击败汉阳叛离的羌族人,升任郎中,得到九千匹缣帛的赏赐。董卓说:“立下功劳的人虽然是我,但得到赏赐却应让将士们一同享有。”把赏赐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什么也不留。不久又升任西域的戊己校尉,因犯事被免官。之后又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原文】
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其冬,北地先零羌及袍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冷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卓闻之喜,明日,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章、遂败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狭,反断慎运道。慎惧,乃弃车重而退。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以为捕鱼,而潜从下过军。比贼追之,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神器纪】最新更新章节〖董卓进京〗地址https://wap.s288.org/262_262125/122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