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思啊(3/4)
是这数县的百姓。
尹梦鳌听完陷入了沉思,李逸的说法虽然太过骇人但也不无道理,如果闯贼真如他所言一路南下,按照现在的城防来看,根本没有能力阻挡闯贼攻城,破城也只在旦夕之间。
据史书记载,闯军南下的时候,颍州知府尹梦鳌正带着下属在赶往南京的路上,听到闯军攻城立即往回赶,由于事发突然整个颍州完全没做好准备,只能率领一些普通百姓抵抗。闯军攻城之后挖塌了城墙后一拥而入,百姓一哄而散,唯有尹梦鳌手持大刀死战不退,杀敌十余人身中数刀之后眼看大势已去,最后跳下城墙殉国。其余朝廷官员率领百姓和闯贼进行巷战,只是双方的军事力量实在差的太远,最后颍州被闯贼占领。由于颍州官民的殊死抵抗,闯贼对颍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颍州百姓十不存一。
“如果闯贼没有南下,你如此做法必定引来朝廷苛责,你到时候如何自处?”尹梦鳌思索完毕后,抬头盯着李逸问道。
“本官一人的得失与这满城百姓的安全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就算为此丢官入狱也在所不惜。”李逸这个时候当然不能说老子把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看了五遍,李自成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烧杀抢掠,顺便把朱元璋的祖坟给刨了,你若不信就是全家被杀,颍州被屠城的结局,但这个理由实在是天方夜谭,只能露出一副大义凛然,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
“好一个在所不惜,你能谋国而不谋身,我也这做上司的也不能落了下乘,我回去之后立即安排人对颍州城防加以修缮,也会下发文书叫底下的几个州县加紧排查,如果闯贼真如你所言,那将是一场人间浩劫,我们为官者当救民于水火。”尹梦鳌听完李逸的分析也甚感忧虑,整个江南地区承平已久,武备松弛,就拿颍州城来说城墙年久失修,护城河淤堵不堪,底下的县城情况更加糟糕。
“大人,城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守城人才是关键,如果没有英勇善战的官兵,光靠城墙根本挡不住那些贼军,当务之急得赶紧选拔军士,严加训练以备来日兵临城下。”李逸见尹梦鳌认同自己的说法,把自己最大的担心说了出来。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吸取了以往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早期的明军特别是朱元璋在位期间确实是骁勇善战,而且不费朝廷军饷。但一项制度有利就有弊,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移除军籍。
卫所的军官对底下的军户大肆盘剥,名为军户实为佃农,军户们不堪盘剥纷纷逃亡,有的卫所内军户逃亡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卫所制度名存实亡。
明朝自嘉靖年间起,东有倭寇北有俺答,不得已实现募兵制,这一举措很好的解决了明朝的边防问题,可也加剧了内部军事实力的空虚,养军队是要花钱的,朝廷把大把的银子投往辽东、大同、宣府等九边,对内部的军事建设自然无暇顾及,不得已还要依靠数百年前的留下的卫所来撑场面,如果让那些拿惯了锄头的军户去抵抗闯贼无异于送死。
“兹事体大,大人三思啊。”一旁的幕僚赶紧提醒道。
大明后期,军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读书人对军人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但若是哪一个文官没有朝廷旨意敢染指兵权,不亚于找死,特别是现在的大老板崇祯皇帝杀起朝廷大员来可丝毫不会手软。
“这件事我无法立即答复你,此次我去凤阳面见巡抚大人会当面提出这个问题,若是巡抚大人有令我回来立即组织团练,以保一方平安。”事关重大尹梦鳌不敢立即决定只能上报巡抚,巡抚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如果巡抚下令组织地方性质的团练才没有后顾之忧。
“属下思虑不周,大人不要见怪。”李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布衣王】最新更新章节〖30.三思啊〗地址https://wap.s288.org/380_380161/3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