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发展简史(3/4)

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技术的发展,火炮迅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唐朝当皇帝】最新更新章节〖火炮发展简史〗地址https://wap.s288.org/60_60369/46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