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两条路线下的农民阶层(2/3)
利益而建立的党,建立在工业明之上的党,而工业明是建立在工业化中的工人中的。
理论上用工业化的生产方法来进行粮食生产完全是可行而没有技术障碍的。
可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这些农民怎么办?
根本就不可能全部安排进城市里的工厂!
那就就地让这些农民转化为工人。
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像工人一样,时间到了一起到农田里工作,时间到了一起下班,之后一起到公司里的食堂吃饭,农闲的时候大家再组织起来一起修修水渠,修修路等公共项目。
年终根据这个公司的经营情况大家分红。
这样做的麻烦之处在于,工厂里的工人工作数量和质量可以量化,标准也很好制定,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农活多做一点,少做一点根本就看不出来,更无法量化,别农民了,工人遇到这样子管理不善又无法量化,也没指标压力的公司也会没积极性的。
萧谷兰困惑的道:“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那个年代一直缺粮食,苏联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吴凡很认真的道:“我生活的年代,经常听上一辈人讲他们那个年代种田多辛苦多累,一年到底也不剩下什么,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他直接沉默了,同时我也很佩服党的强大居然让这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根本原因。”
萧谷兰问道:“什么问题?”
吴凡道:“你们天天那么辛苦那么累,收的粮食全都跑哪去了?”
为什么农民各个那么苦那么累,却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总是刚好吃不饱也饿不死?
为什么?
就数据来看,人口是大规模增长,可工业也大规模增长,农业收成一样也大规模增长,要不然怎么养活那么多人口?
其实根本原因很简单,大部分被国家收走了,用来换外汇进口机械设备,做战略储备,补贴国内工业和工人等等。
弄出城乡户口区别就是为了方便国家根据不同的阶层分配收入,很明显的城市里的工人就是比农村的好。
这个战略其实很明显,就是剪刀差农业补贴工业,同时资源向工业倾斜,逐渐的扩大城镇户口人口比例,缩农村人口比例。
最终目标就是农业工业化,彻底的让农民这个阶层消失,只有工人。
后来中国改变路线,分田到户,似乎对农民不错,农民的积极性也都提起来了。
我心中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别忘了当年党也曾经给你们分过土地!
果不其然,农民的各种税和费很重,农民一年辛苦下来依然是吃不饱饿不死,只是收入比以前多一些而已。
其实,国家统一收购粮食,退出粮食收购价格,直接将一切都算计好了。
国家一直高喊重视农业,是农业不是农民。
二共的路线就灵活多了,没那么生硬,我通过税费调节依然让农民吃得饱,但过不好,想过好些就跑东南沿海做农民工去。
于是轰轰烈烈的打工潮出现了,“春运”这个名词被创造出来了。
从大的格局来看,就是换了个办法让农民转化为工人。
党怎么可能允许让农民仅仅种地就能吃饱喝足过上好日子?
这样子谁来出来打工?
还怎么将农民转化为工人?
还怎么进行工业化建设?
于是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成为工人,农村开始空心化,可看看这个党,承认问题,却并不想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仅仅出于民生的考虑照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老人问题。
不但如此,反而开始鼓动推进城镇化。
我那个时空目前正在大吹特吹精准扶贫一千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神秘空间】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零二章 两条路线下的农民阶层〗地址https://wap.s288.org/87_87969/20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