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112|9.10(2/4)
,只有血淋淋的抗争与融合。
当我们站在现实主义一侧,会认为诸神只是英雄们疲惫时的梦中幻象;当我们站在奇想一侧,会发现英雄们只是神只在地面的投影。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亦飞亦重、虚实交映,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充满了矛盾,令人眼花缭乱。这不是普通的双线式叙事,因为读者没办法把神话与现实彼此剥离,因为它们早已交熔一体,难以分开。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思考,跟着作者去经历、去感受这眼花缭乱的双面一体世界,看着它隆隆地从洪荒进化成上古。
当时的文学界被这种手法所彻底震惊,评论家们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一颗新星冉冉地升起。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中华”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奇幻小说。
事实上,相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中华”对于奇幻题材确实不那么热衷。它的世界观设定琐碎而散乱,由一个一个点组成,有时候还彼此矛盾,没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腊”、“印度”和“埃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里,“中华”也并非一味回避奇幻元素,但始终只是花边点缀般的存在,从不作为真正的创作内核。这份执着,成为它一直拒绝撰写宗教题材的心理渊源。
在评论界如潮的掌声中,“中华”很快就推出了续作。这是一个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这三部作品里,作者回归了传统叙事。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后,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讨人与鬼——或者说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是,这个三部曲的版本一直存在巨大争议。第一部《夏》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书店、图书馆或私人收藏家的仓库里——事实上,从来没有人真正读过《夏》,关于这本书的描述,都是来自于作者在后续作品里对其的引用,并且语焉不详。因此有人认为,“中华”并没有写过《夏》,作者只是在其他作品里虚构的一部作品,一个巧妙的嵌套手法;也有人认为,《夏》实际上是《殷》的前传,两者应该视为同一本书。还曾经有研究者发掘出一份叫二里头的手稿,认为这是《夏》的最初面貌。
让我们暂且把版本学搁在一旁,回到文学本身上来。
这三部曲的风格十分接近,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略有不同。《夏》——至少就目前看到的篇幅来说——的文风和《三皇五帝》非常相似。可以想象,作者在完成《三皇五帝》后,未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清零,就立刻投入了《夏》的创作,以致于书中仍残留着上一部作品中的粗粝味道。比如第一任男主角大禹,在小说开头仍是人神同体。不过作者很快意识到问题,于是它安排了一个颇具巧思的桥段。在《三皇五帝》的结尾,”禅让“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而存在。作者在《夏》里让大禹对其进行了否定,暗示与上部作品的决裂,从而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路线。
果然,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读者再也看不到飞扬如前的故事,后羿、太康、少康、寒浞、虞思、杼、孔甲、履癸等角色都已是完全的人类。作者从天空落回到了大地。
其实《夏》仍未摆脱早期作品的粗糙。直到《殷》的出版,作者笔法才日臻成熟,文风精心雕琢,繁密深邃,并把《夏》里出现的各种设定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殷》的故事脉络和《夏》很相似,比如两部书的最后一个男主角——桀和纣——性格如出一辙,这也是有学者主张两者本是一本书的原因。
当作者开始重复自己时,它的才华就变得岌岌可危。《商》的出版让读者对”中华”有着同样的担心。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作者在第三部《周》里主动求变,不仅拓宽了《夏》、《商》的视野,笔下的世界变得更加宏大,而且不断地投入新概念:封建、井田、礼乐、国野……让读者目不暇接,大呼过瘾。有评论家半开玩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成潘金莲怎么破】最新更新章节〖第147章 112|9.10〗地址https://wap.s288.org/19_19389/15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