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112|9.10(3/4)
地说,作者一定是处女座,因为《周》里体现出的是十足的秩序,严整精细,井然有序,这让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显得粗率简陋,并为后续作品建立了某种准则。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代系列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田园风格的推崇。耕作与采集,播种与丰收,从《三代》开始,这些要素构成了“中华”几乎每一部小说的永恒主题。也因为如此,”中华“在文坛上被称为种田文的代表人物。
从《周》开始,作者忽然意识到,宏大叙事与细节描摹可以并行不悖。因此《周》除了继承前两作的史诗风格之外,增添了许多细节,使之看起来更接近流行文学。开头几章,从凤鸣岐山到武王伐纣,从三监之乱到成康之治,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这个改变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读者热情地要求作者继续写下去——是的,《周》成为“中华”第一次挑战连载的商业化作品。
“中华”信心十足地连载了一段时间后,疲态尽显,故事越写越乏味。它为了尽早摆脱这个噩梦,突然在故事里插入一段烽火戏诸侯,然后宣布外出取材,连载中断。从文创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完全摆脱了桀、纣等结局的雷同化,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狂欢叙事,张力十足,不失为一次实验文体的探索。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结局却激起了轩然大波。读者的抗议信潮水般涌入出版社,拒绝相信这是一个正常的结局。作者迫于压力,只好再次重开连载。要知道,写作必须是自由的,当心灵出现抵触时,才华和灵感就会拒绝配合。这次重开连载虽然仍以《周》为名义,但已经完全丧失了前期的灵动,笔调陈腐,情节冗长平淡,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作者百般的不情愿。评论界忍无可忍地把这部作品分成了《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并对后者嗤之以鼻。
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以忍受这样的创作状态。它在连载《周》——准确地说是《东周》——的同时,偷偷地开了个新坑。
这是一部上下集的小说,最初打的旗号是《周》的同人,后来才独立出版并命名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战国》的文学范式前所未见。以《春秋》为例,作者第一次使用了pov多视角模式,故事从无数个点同时生发,百余个视角彼此独立成章,但又彼此相连,汇聚成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就像是星罗棋布的河流,汪洋恣肆,奔腾流通。文学研究者一直在争论,这到底算是一本短篇集,还是同一个大架构下的不同章节。
作者犹嫌这样的架构不够丰满,还在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哲学、艺术以及政治讨论,信息量巨大密集。尽管这两本书在创作时仍受到《周》的桎梏——毕竟它的名义上是其同人——但和死气沉沉的《周》对比,这两部呈现出的活泼与开放,简直是返老还童。
大概是作者被连载压抑的太苦恼了,它的创作热情完全倾泻到了新坑里去。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史上的奇观:一方面,才华尽失的“中华”仍旧在连载着越来越乏味的《周》;另一方面,才华横溢的“中华”突破了自我,写出了精彩纷呈的《春秋》、《战国》,技巧或未大成,但那种写作青春期的原始冲动喷薄而出。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中华”的整个创作过程的话,会发现《春秋》、《战国》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这段时间的灵感处于井喷状态,自己根本无法抑制。种种奇思妙想,种种理念思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灵感池。它在此后的许多作品,都是从这两本书里汲取创意,影响深远。
当然,在《春秋》和《战国》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差异。《春秋》的笔法幽微散漫,作者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在几十条情节线上来回跳跃,这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读者不知所措。用一位评论家来说,这是一本野蛮生长的天才之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成潘金莲怎么破】最新更新章节〖第147章 112|9.10〗地址https://wap.s288.org/19_19389/15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