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节(3/5)

阵前来。

“魏延你口气倒是不小,但做人须知不能自不量力,若以为自己的斗瓶也能装得百斛之水,岂非天大的傻瓜”

“杨仪匹夫听着我取你首级,易如探囊取物。还不过来受死”

“休得如此嚣张你已死到临头了如若不信,可敢问问苍天:有谁杀得了我”

“什么”

“你若敢连呼三声:有谁杀得了我我便将整个汉中拱手相让。如何我谅你也无那个胆量。”

“住口若是孔明在日,我尚且惧他三分;现今他早已死去,天下之人谁敢敌我休道连呼三声,就是连呼三万声,亦有何难”

魏延在马上挺起胸膛,仰天大声叫道:“有谁杀得了我有谁杀得了我敢杀我的就出来”

第三声“有谁杀得了我”尚未喊出口,便听其背后有人大喝一声:“有眼不识泰山杀你之人便在此处”

“啊”

魏延惊得正待回头,忽地一道寒光闪过,他尚未来得及躲避,项上人头便随着血沫飞了出去。

“哇”

对峙的双方人马一阵骚动,马岱早已倒提着血淋淋的大刀,策马来到杨仪、姜维面前致意,原来他斩魏延乃是遵照孔明生前所授秘策行事。

魏延的部下本无谋反之意,自然也随马岱一同回归蜀营。

众将护卫着孔明灵车,安然返抵成都。蜀中此时已经入冬,蜀宫之上悲云低垂欲泪,成都城中寒风萧瑟似泣。后主亲率文武百官,一律身着丧服,出城二十里迎接孔明灵柩。

蜀廷的丧仪与民间的吊丧极为隆重,依照孔明的遗言,其遗骸安葬于汉中定军山。墓冢占地不多,遗体入殓石棺时,也仅着一身当季冬装。以当时的习俗惯例而言,已属极为俭朴。

“身死不忘守汉中,毅魄千载定中原。”想来,这必定是孔明的遗志。

后主赐孔明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因其生前常于军中抚琴,庙中特置一架石雕古琴,一直传至今日。据说那古琴仍可发出清越音韵,每当闻此琴声,人们或许会想起当年茫茫沙场上的干戈剑戟,想起千军万马中那位清心儒雅的诸葛丞相。

渺渺一千七百余年转瞬即逝,历史留给今人的,又岂止是定军山上那架石雕古琴有道是“松无古今色”,当我们超脱世俗的爱恨情仇,回眸古往今来的朝代更替时,便不难发现,世间的一切盛衰兴亡均在天道的无限轮回之中。

诸葛菜

三国鼎立的大势,虽说是中国当时治乱兴亡风暴下的自然结果,但不可否认,与诸葛孔明其人独有的创见也不无关系。当时孔明尚是年仅二十七岁的青年,农耕之余,在草庐中便抱有远大的理想,三国鼎立乃是其理想的产物。当他被刘玄德三顾茅庐竭诚相邀,终于愿意走出茅庐助其与群雄争霸时,曾如是说:“应以三分天下为当今之大计,舍此无法在中原重兴汉室。”

这其实是他为了一展宏图迈出的第一步。

三分天下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刘玄德占据西蜀,与北方的曹操、东吴的孙权共同开创了三足鼎立的时代。

然而这并非孔明的终极目的,他提出的三分天下构想,只是实现刘玄德一统汉室夙愿的必然过程。

由于刘玄德壮志未酬便撒手人寰,不得不将幼帝的前途与未竟的遗业全部托付给孔明。可以说,孔明的生涯从此时起,才真正展现出其过人的才智与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辅助遗孤,完成大业,孔明朝思夜想的是如何不负先帝遗诏。这一信念始终贯穿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也充分体现出了他伟大的人格。

因此,当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写到孔明死去时,便自然会给人一种故事已近尾声的感觉,使人觉得三国争霸本身,似也该到此为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189节〗地址https://wap.s288.org/19_19836/18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