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节(4/5)
或许本书的读者也会与笔者同感,当情节发展到孔明逝世以后,笔者下笔的兴趣与**已大不如前。似乎不论读者还是笔者,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故事都抱有同样的感觉。
笔者自“桃园结义”开始,一直以原著为基本蓝本,唯独结尾未依从原著,而是以孔明之死就此打住,作为本书的结尾。
按照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的故事演绎发展,在五丈原蜀军撤退、魏延南谷烧栈道、孔明遗计斩魏延的情节之后,尚有魏帝曹睿恣意奢华、司马父子功高震主、东吴国力衰败、蜀国政权破灭,最后晋统一三国的治乱兴亡的详细经过。然而,由于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已经逝去,事件的影响并不深远,原著的笔触也更无前期精彩,故难免使读者产生虎头蛇尾的乏味观感。有鉴于此,笔者不想将其后的内容全部写出来。
考虑到或许有不少读者仍想获知孔明死后的历史推移,笔者拟在篇外余录的后一章节后蜀三十载中对这段历史加以概述。
我深深感到,关于孔明的个人品格,原著中的描写较为粗糙,有必要对此加以补充。因而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外,我还参考诸书,特别是将更具史料价值的孔明遗事及后世的评论归纳整理,我相信这项工作绝非毫无意义。以此来弥补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蛇尾”,方能使整篇小说的结构更加趋于完整。
希望读者能本着同样的理念来阅读以下章节。
当年的布衣青年孔明,是作为一个堪与曹操匹敌的新秀走上历史舞台的。
曹操当时席卷了中国的八成天下,整个荆山楚水亦被收在他的囊中。“东吴这种势力只能恃一水长江明哲保身,四处流窜的刘玄德之辈更不足挂齿。”这番直白的得意之语,或可瞥见他不可一世的豪迈心境。
正是孔明犹如彗星一般横空出世,使曹操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挫折,此后孔明更脚踏实地地稳步实施了其三分天下的战略。
鲁肃传中记载着一段有名的逸话:曹操引以为豪的魏国大队兵船大败于乌林、赤壁,仓皇北归之后,紧接着又传来了刘玄德占领荆州的噩耗。当时曹操正在挥毫书写,一听到消息,他惊愕得手中的笔都跌落在地上,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窥见自恃天下无敌的曹操是何等自负。而自他心中开始顾忌刘备麾下那个青年孔明之后,便事事不顺,至死也未能再领兵踏入江汉一步。
然而,曹操的秉性,似可称之为典型的英豪性格。不仅是其外貌,就连他疾如闪电的行动与多愁善感的激情,也同时表现英雄性格的长处与短处。如果将三国志通俗演义比作一首交响巨作,说他领奏了序曲与第一乐章,相信也并非是言过其实。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原著通过戏剧性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揭开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序幕,但从真正的三国史与事件看点的意义上来说,自从扮演事件主动角色的曹操出现之后,方可说是三国志的开始。
然而以曹操的全盛期为分水岭,一旦孔明走上书中的舞台,曹操的存在感便迅速淡化,他不得不将主角角色,拱手让给了这个来自襄阳郊外的布衣青年。
简而言之,三国志通俗演义始于曹操,终于孔明,描述的就是这两大英豪争夺成败的始末。
若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操可以说是个诗人,而孔明堪称文豪。
曹操生性痴愚,有时近乎狂躁。作为一个有诸多缺点的英雄,这种多彩的人物远比孔明更让读者感兴趣,然而论及后世受人敬仰的程度,曹操却无法与孔明相比。
一千余年的时光已经流逝,不论是当年现实作战的胜负,还是永恒的生命价值,曹操的名字一直都被后人远置于孔明之下。在人世间,经历过漫长岁月的评判是最为公正的。
而一旦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189节〗地址https://wap.s288.org/19_19836/189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