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隆中青碣埋竹简(1/3)
隆中青碣,四人畅谈心中抱负,大有,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意。酒至三循,四人欣然互通名讳,引公孙羽落为知己。
“颍川?徐元直。”葛巾乌履,年方二十五岁的徐庶,爽朗自介,他此时,侠客习性仍依稀尚存,不拘小节,落落大方。
“博陵?崔州平。”崔钧,笑呵呵的举手躬礼,佩逍遥巾,胖容丰姿,自有一股清袭来。
“琅琊?诸葛亮。”年龄最幼,发披肩的青裾少年,悠然自若。诸葛亮年刚十六,尚未及冠,故无字。
“辽西?公孙羽落”微微挹身,算作告之。
崔钧猛地一震,不可思议的扭头望着他,喉咙里‘咕咚’一声咽下一波口水。手指公孙羽落惊诧的问道:“‘三策破辽东,一旨退鲜卑’,辽东?公孙羽落?”品评天下,喜夸大。辽东一战成名后,世人皆称其为辽东?公孙羽落。
公孙羽落微笑道:“辽东之役,胜的侥幸,每每思虑,总会脊骨发寒。能胜,运气成分占据七成。”在诸葛亮,徐庶,崔钧之前,他可不敢妄自菲薄,谦虚才是王道。
“三千步骑夺辽东,却是有些孟浪。”徐庶眼睛里闪耀着精明与睿智,点头侃侃而论:“其一,辽水迎战,太过仓促。试下一下,倘若公孙恭用步兵先攻,骑兵弓箭辅之,慢慢绞杀,围而歼之,就算你有三千盾阵,也无回天之力。其二,火烧新罗原,诱敌之策用的极好,只是伏兵之处,稍有败笔。兵法云:遇谷而停,逢林莫入。公孙康若是小心些,不入秋谷,即使轻骑尽佚,有武钢百车,甲骑装具在手,扭转战局轻而易举。其三,刚定辽东郡,就分兵三路,攻戮诸郡。此乃用兵大忌,沓氏反叛,安岳之败就是铁证。”
千古流人物,由不得他不钦佩,幸好辽东没有这些妖孽。连连点头,毫无被徐庶贬低的懊恼,认真听着他每一句的分析。
诸葛亮适时开口道:“元直,此言差异。先不论军战,你且说说当日辽东可有能谋之士?可有擅阵之将?辽东公孙氏,乃世袭小族,久居蛮夷之地早已经融入蛮化。辽东骑兵弯刀,弓射都是鲜卑,突厥所擅,蛮化之重可见一斑。居汉地不尊,弃印玺不绶,同蛮夷之化,背汉祖之德。百姓惶恐,士族离心,无人可用,才是能羽落破辽东的根本原因。”
崔钧想到年前的坊间传闻,结合两人的论述,恍然道:“难怪,难怪。”见到三人投来的疑问目光,他慌忙解释说:“去年,我曾赴胶东半岛。在坊间听得一评说,带方时,郭嘉曾献贾范上,中,下三策,可知贾范选了那一策?”说到这里,他小眼眯起,摇头晃脑的买起关子来。
“中策。”几人打诨贯了,徐庶不以为意,想了想答道。一信沓氏反,带方布局,环环相扣,海冥引敌更是神来之笔,倘若这还仅是下策,那么郭嘉的上策又该是什么?
“中策。”公孙羽落点首相和,两大军师在畔,他还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好些。当然,更多的是期盼想一睹,他们指点江山的英姿。
“下策。”诸葛亮沉吟片刻,方凝重的说道。他略想,脑海闪过良策无数,可是真正能胜此策的不多,再加上他观崔钧脸有得色,故开口言下策。
崔钧愕然,直到徐庶轻声说了一句‘喜怒不行于色’他才幡然醒悟。“让你笑。”轻轻拍了拍肥脸,他郁闷的说道:“确是下策,中策:匡扶汉室,讨逆不臣。他缀贾范举汉室旌旗,兵出乐浪讨逆不臣,彼时,公孙续刚绶永宁乡侯,为稳辽东民心必退。凭水军之利,救乐浪之危,双分辽东,拖延你们一统辽东四郡的步伐,最毒的一步,尽启暗探,刺杀羽落兄。”
正拿起一枚龙眼,吞入口中的公孙羽落,闻言,连连咳嗽,果核差点被咽入腹腔。他还真不知道郭嘉的中策会有这一步,釜底抽薪的毒计,幸好,当年贾范没有选择中策,否则还真可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病军师之苍天法旨】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六章 隆中青碣埋竹简〗地址https://wap.s288.org/334_334593/62.html